65年前,他的曾祖父奉命调任矿区任职,亲眼见证了国家矿业能源发展最初的筚路蓝缕,为祖国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资料图片)
53年前,他的爷爷紧随父亲的脚步,成为了一名扎根一线的普通采煤工人,由此开始了一生“与煤为伴”的峥嵘岁月;
27年前,他的父亲也成为了一名矿区医生,那时他忙碌的身影总是出现在矿区的最前线。后来,因岗位调整,转岗至生产销售煤机密封圈,继续从事和煤炭相关的工作;
今年六月,他从矿大采矿工程专业毕业,为了传承父辈志向,也为了实现自己的科研梦,他毅然选择了继续在采矿方向攻读博士研究生。这位四代皆与煤矿有着不解之缘的小伙,就是来自矿业工程学院采矿工程专业的2023届毕业生代表南天琦。
四代矿缘,一梦乌金情
提及南天琦家的四代“矿”世奇缘,还要从他的曾祖父说起。
1958年,南天琦的曾祖父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调任矿区担任纪委书记,尽管本职工作是纪律监管,但性格随和的他很快便与矿区的同志们“打成了一片”。65年前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和“矿友”们一起见证了国家矿业能源发展最初筚路蓝缕的曾祖父,如今再忆起那段废寝忘食的热血岁月,仍然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1970年,受其父亲的影响,南天琦的爷爷去到了沈庄煤矿,成为了一名扎根基层的采煤工人。“当年爷爷在矿上做掘进工作的时候,有一次矿区顶层的一根支柱断落,砸中了他的脚,导致他的脚趾头断掉了一根。”谈到爷爷当年在矿区面朝煤灰背朝天的辛勤劳作,南天琦的眼里泛起了光,“爷爷经常向我们讲述他在矿上的生活,仿佛他的一生都与矿有关。从他的口中,我们得以窥见那个热情洋溢的年代,也打从心里敬佩千千万万个像爷爷一样为祖国的建设奉献一生的人。”
南天琦的父亲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生、成长,最终也选择了投身“矿业”,后又从事与煤矿相关的工作。南天琦从小便随着父辈生长在矿压灾害频发的淮北地区,有了许多次进出矿区的机会。在对童年的回忆中,黑乎乎的煤块几乎伴随着他的青少年时代,是他儿时最好的“玩伴”,也正是从那时起,“煤矿”成为了他一生绕不过的词语。
2019年的秋天,带着父辈的期望,满怀着对矿业的深情,南天琦来到了中国矿业大学,成为了矿业工程学院采矿工程专业的一名学生。四年间,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在热爱的矿业领域里大展拳脚。在南天琦的心中,煤矿不仅是父辈坚守一生的宝藏,是新中国发展的见证,是无数煤矿人心血的结晶,更是他一生的“心之所向”,这份信念,鼓舞着他继续传承着这一份宝贵的乌金情,“我选择矿山压力作为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希望能够收集一手数据并利用自己所学减少矿压带来的死伤率,让采矿在未来成为一项安全的工作。”"
学以致用,实践探初心
入学后,怀揣着心中的理想,南天琦一头扎进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学业之余,他还积极投身学科竞赛及大创项目,忘我地历练自己。经过不懈努力,他成功发表EI期刊论文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得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全国高校采矿实践作品一等奖等奖项。
除了理论学习之外,一次次下井实习的切身经历,也让南天琦深刻理解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意义。虽然生长在“矿四代”家庭,但南天琦在大学以前并没有机会下到矿井深处进行现场学习,因此第一次前往煤矿的社会调研经历令他至今难忘。因为数据的采集必须要下到矿井深处,伴随着与地面的距离越来越远,矿井下的空气逐渐闷热起来,阵阵轰鸣声在耳畔响起。那一刻,南天琦深深明白了爷爷当年日复一日辛勤劳作的艰辛与不易。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为了志愿宣传煤矿知识,南天琦和同学们专门组建了宣讲矿业发展历史与矿山绿色建设理念的团队。在宣讲活动中,他发现大多数人对煤矿的了解源自媒体报导和文艺作品,很容易形成错误的、片面的认知,因此,在带领团队进行宣讲时,他更加注重把高深的理论知识转化成易于接受的通俗语言,科普知识的同时,也传递了“爱煤”情怀。谈及这一经历,他表示:“理论落实到实践时,总会遭遇各种困难,这就需要有充足的应变能力。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如今,南天琦已直博至本校采矿工程专业,他表示:“四年的本科学习让我深知,不仅要坚持对专业知识的研学,更要不断汲取母校矿业类一流学科平台的营养。希望有一天,我能够为解决家乡的环境问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服务奉献,恰同学少年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南天琦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学生工作。
大学四年里,他担任过学院团委副书记、学生党站副站长等职务,获得过校级优秀学生党员、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任职期间,在科技创新交流会、专业分流答疑、考研保研交流会等活动中,他总是主动分享自己的科研历程,帮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矿业学科相关知识。“这些经历让我有更多为同学服务的机会,也让我充分感受到了来自学校、学院的关怀,是我大学生涯中的宝贵财富。”
提及对未来的规划,南天琦说:“小时候,我经常听爷爷讲他年轻时下矿受伤的经历。如果技术足够发达,许多风险都是可以避免的,一些耗费人力的工作也可以用机器替代。我身边的很多同学选择在毕业后进企业工作,但我更愿意投身科研,推动煤炭技术的发展,并把煤炭知识传承下去,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南天琦接续了祖辈传递而来的火炬,用热情浇灌信念,以信念托举理想,“我想让更多人走近、了解采矿专业。”未来已来,将至已至,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相信南天琦一定能够坚定心之所向,怀抱着“学煤爱煤”的青云之志,奔赴下一程独属于他的康庄大道。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也祝福每一位
毕业远行的矿大学子
在新的征程上
策马扬鞭、建功立业!